找到相关内容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2)

    醉傲为性,能障不侨,染依为业。覆诳谄以贪痴二分为性,贪痴分位。覆,者于自作罪,恐失利誉,隐藏为性,能障不覆,悔恼为业。诳,谓为获利誉,矫现有德,诡诈为性,能障不诳,邪命为业。言邪命者,不以正法,罔他利养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464812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1)

    过,如日月之食,其过也人皆见之,其更也人皆仰之,光明磊落,心常坦然,何故生恼。故彼悔恼,非善法悔,但是患得患失之情,贪痴为之。  诳 诳者,为获利誉,矫现有德,诡诈为性。能障不诳,邪命为业。谓矫诳者...亦造邪命业,非但不任教诫,影略说故。  覆诳谄三,俱以贪痴二分为体。云贪分者,恐失利誉,为获利誉,网他利誉故。云痴分者,由彼不知因果正理,不履正道自求多福;隐覆诈罔,避他讥嫌。乞他荣利;不特恶业日增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764814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1)

    时时有悔恼生。悔由作罪当失利誉故。由恐失利誉故,是以生恼。设非然者,君子之过,如日月之食,其过也人皆见之,其更也人皆仰之,光明磊落,心常坦然,何故生恼。故彼悔恼,非善法悔,但是患得患失之情,贪痴为之。...。谓障不谄,及障教诫也。由矫设异仪故,覆藏已失,不任师友正教诫也。当知此中亦造邪命业,非但不任教诫,影略说故。  覆诳谄三,俱以贪痴二分为体。云贪分者,恐失利誉,为获利誉,网他利誉故。云痴分者,由彼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664965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二)

    意识所生起的根据,也就是“意识之根”。但唯识学者认为,意识之生,其所依的并不是“第六意识之根”,而是“末那识之根”,是依末那识的根而发起的意识。依此可知末那识与意根之关系。  3、末那识依唯识学说有贪痴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2.html
  • 广五蕴论阐微

    ,  如八识规矩颂云:「八大遍行别境慧,贪痴我见慢相随,共  十八法」,第八识所具者,为遍行五法。  四总释五蕴 以上所说心王心所,总为精神作用之差别  ,其体亦为生灭相续之法,故谓之蕴相,唯物论者...

    现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770866.html
  • 王船山对佛教的态度

    贪痴之本障,则既全乎枭獍之逆,而小儒狂惑,不知恶也,乐举吾道以殉之。于是而以无善无恶、销人伦、灭天理者,谓之良知;于是而以事事无碍之邪行,恣其奔欲无度者为率性,而双空人法之圣证;于是而以廉耻为桎梏,以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1177330.html
  • 茶道与禅宗的“平常心”

    亦尔,全体贪痴、造善恶、受苦乐故,一一皆性。……佛性非一切差别种种,  而能作一切差别种种。意准《楞伽经》云:如来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,起生受苦乐与因俱。又云:或  有佛刹,扬眉动睛,笑欠謦欬,或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3743773.html
  • 求道必先务本——对阿含圣典地位与价值的重新思考

    生灭无常、无我,在止观下,生起喜觉支、轻安、定觉支,再继续观察身心最微细的生灭变化,仍然保持平等心,将贪痴的习性一层层地根除,圆满七觉支也是层层上进[26]。  释尊说:  若比丘修念觉支,依远离...

    向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1451430.html
  • 苦行与佛法──从提婆达多的“五法”谈起

    有人都能修持的。 以修行者所具有的三毒(贪嗔   痴)成分来看,贪、痴较重的人可以修,因为可以藉此压伏内心中的贪痴   二毒。但是,嗔心较重的人如果修持这种法门,反而“更成其恶”。可见   这种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4068766.html
  • 《西游记》中的观音形象及其民间性

    难免给人假公济私之嫌。   观音也是一个能降妖服魔的有着无上法力的战斗神。所谓魔,其梵文本义是指“扰乱”、“障碍”等。佛教认为,降妖除魔就是排除和战胜一切烦恼、疑惑、贪痴等有碍修行的心理活动。有所谓“...

    周秋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25870149.html